

色差仪测量的L值偏高了是什么原因?
色差仪测量的L值偏高了是什么原因?色差仪测量的L值偏高(亮度值偏高)通常反映样品在测量时接收到了额外的光信号,或仪器对光的捕捉偏离了真实值。本文对色差仪测量的L值偏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做了介绍。
色差仪测量L值偏高原因分析:
1.环境光干扰
强光直射:测量时环境中有阳光、射灯等强光直接照射样品或仪器,导致额外光线进入测量口径,使L值虚高。例:在窗边测量时,阳光透过样品边缘缝隙进入光路。
反光表面影响:样品表面光泽度高(如镜面、釉面),反射环境光导致仪器误判亮度。
解决方法:在暗室或弱光环境下测量,使用仪器配备的遮光罩,或用黑色挡板遮挡周围光源。
2.仪器硬件问题
测量口径漏光:密封圈老化、口径未紧密贴合样品,导致外部光线渗入(如前所述),直接拉高L值。
解决方法:通过“黑暗环境测黑卡纸”验证(L值应接近0,若>5则漏光)。
光路污染或组件故障:仪器内部透镜、光源或传感器表面有灰尘、污渍,影响光信号传输(如灰尘反射光导致亮度误判)。光源老化(如LED灯衰减)导致发光强度异常,或传感器灵敏度下降(误将杂光识别为样品反射光)。
解决方法:用无水酒精清洁测量口径内侧,联系厂商校准光源或更换传感器。
3.校准失效
未定期校准(如白板校正过期),或标准白板表面磨损、污染(光泽度变化),导致仪器基准值偏移。
解决方法:重新用干净的标准白板校准,必要时用黑板校正(部分高端仪器支持)。
3.样品特性与操作不当
样品透光或背景影响:透明/半透明样品(如塑料薄膜、液体)下方有亮色背景(如白纸),光线透过样品被仪器误读为反射光。
解决方法:在样品下方垫黑色背景板,或改用透射模式测量。
样品表面状态异常:样品表面粗糙、有颗粒或涂层不均匀,导致光线散射增强(漫反射增加,L值偏高)。湿样品(如刚涂布的涂料)表面反光较强,或干燥后光泽度变化未被考虑。
解决方法:确保样品平整、干燥,对粗糙表面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。
测量位置偏差:未对准样品均匀区域(如测到边缘留白或高光点),或多次测量区域不一致(如纺织品的织纹差异)。
解决方法:标记固定测量点,使用仪器的口径定位框(若有)确保位置一致。
4.参数设置错误
测量模式选择不当:误将“透射模式”设为“反射模式”(或反之),导致仪器按错误光路计算亮度。未匹配样品特性(如测荧光材料时未开启UV光源,或测荧光样品时UV光源干扰导致L值虚高)。
光源/观察者角度不匹配:仪器设定的光源(如D65、A光源)与样品实际观察光源不一致,导致亮度计算偏差(非真实偏高,而是标准差异)。例:样品在日光下偏暗,但仪器用白炽灯(A光源)测量时L值偏高。
解决方法:根据需求选择匹配的光源条件(如模拟客户指定的照明环境)。
5.数据对比误区
标准值偏差:对比的“标准值”本身存在误差(如非同一仪器、不同时间测量),导致误判当前L值“偏高”。
解决方法:用同一台仪器、相同条件重新测量标准样品,确认基准是否一致。
色空间范围限制:L值范围为0-100(CIELAB),若样品本身接近白色(如L=90),轻微波动易被误认为“偏高”,需结合ΔE判断整体色差。
色差仪的L值一般怎么调整?
色差仪的L值通常不能直接手动调整,它是通过测量物体表面颜色得到的一个客观数值,反映的是物体颜色的明亮度。如果想要改变测量得到的L值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.校准仪器
原因:仪器未校准或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测量的L值偏差较大。校准可以确保仪器准确地感知和测量颜色,使测量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。
方法:使用标准白板对色差仪进行校准。将标准白板放置在测量口下,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校准操作。一些高级的色差仪还可能需要定期使用标准色卡进行更精确的校准。
2.调整测量条件
原因:测量时的光源、角度等条件会影响光线的反射和吸收,从而影响L值的测量结果。例如,不同的光源具有不同的光谱分布,会使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明亮度。
方法: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测量角度。常见的光源有D65、A、C等,D65模拟的是日光条件,适用于大多数日常测量。测量角度一般有45/0度(45度环形照明,0度接收)和0/45度(0度垂直照明,45度接收)等几何条件,需根据样品特性和测量标准来选择。
3.改变样品状态
原因:样品的表面平整度、光泽度、厚度以及颜色本身的特性等都会对L值产生影响。表面粗糙的样品会使光线散射,降低L值;而有光泽的表面会增加镜面反射,可能使L值升高。
方法:对于表面不平整的样品,可以进行打磨、抛光等处理使其表面光滑。如果样品是涂层或薄膜,可以调整其厚度。对于颜色本身,可以通过添加白色或黑色颜料来改变其明亮度,从而使测量得到的L值发生变化,但这种方法会改变颜色的其他参数,需要谨慎操作。